作者:ITValue / 日期:2013-08-29
根據ICT(信息通信技術)定義的全球信息化浪潮,第一波以終端為中心,第二波以局域網和部分的數據互聯網以及其他相關設備為特征,現在世界進入第三波浪潮,其核心是社交網絡、移動互聯網與大數據。
而在中國,從相關研究數據來看,中國ICT技術的成熟度相對較低,整個市場的ICT主要以硬件投資為主導,而在歐美等發展國家,大部分ICT投資已轉向軟件、服務器平臺為主。所以現在中國市場實際上仍然處于第一波信息化發展浪潮中,理想與現實的差距產生了很多實際的問題,包括大數據如何落地、有效的業務模式、社交模式以及采用云模式的數據安全問題。
比起這些新技術帶來的各種問題,我們似乎還有其他地方更需要擔心。互聯網時代的企業從開門第一天開始,信息化跟互聯網化便已唇齒相依。信息化對于企業來說是基本功,如果基本功沒有練好,即便有好的互聯網環境,企業仍然很難發展壯大。所以企業不妨審視一下自身,我的基礎解決方案尤其是辦公產業完善了嗎?信息化的內功練好了沒有,系統有沒有整合?
事實上,傳統產業是所有的企業的根本,最終目的都是降低成本提高生產率、擴大市場份額。在各行各業都存在著很大的提升空間,這也是富士通正在幫企業做的事情。
以零售行業為例,如何提高各站點的效率,在強化總部管控與維持地方活力之間怎樣取得平衡。在醫療行業,如何將醫療資源的利用率最大化,未來的醫院如何獲得人們的生活數據,以此來做為分析和提供服務的基礎。這些課題,僅僅用第三方的互聯網平臺就能解決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我們還要回過頭來練信息化的內功。
中國作為制造大國的核心競爭力過去主要依靠較低的人工成本來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生產數量大于質量,并且造成巨大的能源消耗,而現在一些經濟學家提出,中國的人口紅利已經結束,新一代的勞動者不再像他們的父母一樣埋頭勞作,他們還要生活。另外,環境的惡化,資源成本高漲、人民幣升值、勞動力成本上揚等問題也隨之顯現。世界工廠未來的出路在哪?
對比過去20年其它發達國家勞動力發展的情況,以勞動力成本高的日本為例,可以發現要解決中國的這些問題有很多辦法,中國勞動力效率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信息化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就制造業而言,以信息化來推動制造業發展是未來的趨勢,信息化可以使生產變得更具靈活性。為了解決產品滯銷的問題,企業還應該拉高良品率,改善品質。接下來還要關注管理水平的提升,最重要的是促進自主研發和自主創新。在設計、開發、生產、物流、服務銷售這整條產業鏈發展過程中,都離不開信息化的支持。對于企業來說,互聯網是一條必走之路,要適應這樣的發展,必要的時候企業要以退為進。那么在“退”的時候,要集中整合資源提升企業優勢及核心競爭力,引而不發謀求未來的飛躍。傳統產業靠勞力,互聯網產業靠腦力,企業基本的內功練好了,社交網絡、移動互聯網、云、大數據等新技術才有落地和發揮效用的可能。
(本文由ITValue周應根據富士通中國信息系統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石豐瑜在2013IT價值峰會上的演講內容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