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韓洋 / 日期:2012-12-24
2012年10月,中華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航”)成為天合聯盟貨運的第10位成員,從此運輸網絡由運營27個國家、84個航點,擴大到全球174個國家、864個目的地,每天提供11392次航班服務,范圍廣布于亞洲、歐洲、北美洲及大洋洲。在經濟不景氣、油價不斷上漲的大環境下,順利加入天合聯盟貨運,讓處于重壓之下的華航營收狀況逐漸回緩。但如果回到一年多以前,華航若想加入天合聯盟貨運,也許并沒有那么容易。
華航是臺灣地區最大的民用航空公司,創建于1959年,旗下擁有21架B747-400長程全貨機機隊,位列全球貨運航空公司前十大,其中,2011年國際航空貨運量達56億7,000萬延噸公里,在國際航空運輸協會 (IATA) 年的統計報告中,獲評為國際貨運的第八名。天合聯盟貨運則是全球最大、最可靠且服務面最廣的航空貨運聯盟,它要求會員之間整合網絡、共享倉庫,系統間要實現無縫集成,彼此分享資源,對加盟會員的信息系統有很高要求。
對于彼時的華航來說,在過去多年的悉心經營中,IT的建設已逐漸成體系規模,也從過去系統之間彼此獨立,逐漸整合信息,強化橫向系統間的信息溝通管道。但事實上從華航開展信息支持業務,IT系統的搭建就已經開始,到今天為止,華航在過去陸續建設的IT系統大都還在使用,這些IT系統建于不同時代,整合起來十分困難,甚至過去50年里臺灣航空業中能應用到的所有的IT技術幾乎都可以在華航的系統里找到。服務華航的貨運IT系統,曾經為業務的發展給予了強有力的支持,但在IT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似乎已經變成“甜蜜的負擔”。
1980年就進入華航的資訊管理處副總經理陳兆麟經歷了華航大半個IT發展史,他看到全球化發展已經對華航業務響應速度提出更高要求,市場也在迅速變化,而過去幾十年間建立起來的貨運營運系統平臺已經過于陳舊,華航必須要有一套更符合當下業務需求和應對市場變化的系統平臺。
陳兆麟歷任華航資訊管理處、華航關系企業及海外分公司等幕僚及前線部門,既懂IT技術又了解業務。在2010年規劃華航新一代貨運營運系統時,他提出新的IT系統平臺應該更有彈性、更節省成本、效率更高,也更具整合性。
2012年,華航新一代貨運系統Cal Cargo Net(以下簡稱CCNet)正式上線,新的系統平臺整合了財務系統、聯管系統等,實現了更多信息內容的整合,且新系統平臺能夠對接多種語言和格式的內容,當業務發生變動時,IT都能夠非常靈活的在短時間內滿足業務的需求。
借由信息的整合,華航有效的提升了財務部門的效益以及業務一線的裝載效率。比如在航班起飛后,華航財務部門就可以加速獲得這趟航班的相關財務數據,這條航線賺不賺錢、賺多少錢,系統很快就能計算出來,而且公司高管或決策者未來也能很快可以通過信息的整合對市場做出判斷和應變。
不僅如此,華航在全球化經營過程中,因為有了通暢的信息通道,能夠更及時準確的獲取區域辦事機構的財會信息,提升了整個公司資金調度的靈活性,有效消除因為跨區域經營而產生的信息盲點。也因為信息能夠及時傳導,航空貨運公司在和產業上下游供應鏈進行整合時,運營效率和財務效益都得到了很好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