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楓 / 日期:2012-11-12
“個人云”將有可能成為2012年值得關注的潛在浪潮。軟件與數據正在加速遷移到云端,個人云應用的爆發將是中國互聯網的下一波廣泛機會。
所謂個人云(Personal Cloud Services),指的是讓用戶使用多臺互聯網設備,自由地存儲、同步、訪問和分享個人數據的服務。Gartner報告中預測,到2014年個人云(Personal Cloud)這個“PC”將會超越傳統的PC計算機,成為用戶存儲數據的主要地點。這個預測主要針對的是美國和全球市場。中國的同類服務較美國而言,晚了3年才開始成批出現。目前國內的還沒有形成統一的“個人云”的產品品類認識,但這并不影響個人云在中國即將迎來的爆發式增長。
預測1:各類個人云應用將會合并或趨同。
用戶喜歡更簡單的"Just Works"的服務。隨著用戶對同步等個人云功能的逐步依賴,用戶不會將文檔、筆記、照片分別存儲在不同的產品上,這樣太過于復雜。近期我們已經看到了這樣的趨勢:同步網盤增加了筆記的功能,而筆記增加了同步照片的功能,不同云應用間的品類區分逐漸模糊,云服務品牌被不斷強化。隨著這個趨勢的不斷推進,整合了單一應用后的云服務品牌將在未來成為個人云行業中的競爭主體。
預測2:國產個人云將再一次在競爭中取勝。
在互聯網的每個領域,土洋之爭幾乎無處不在。國外品牌的創新理念與技術優勢往往使其在市場中占據先發優勢。但到目前為止國產品牌在大多數領域都通過專注的本土化設計與穩定流暢的服務體驗在市場中占據主導地位。在個人云市場,國內企業也將在以下方面發揮獨特的優勢,并最終取得競爭的勝利。
首先國內個人云產品可以針對中國市場設計富有特色的功能。例如有道云筆記在手機上的原筆跡手寫功能,針對漢字特點設計,引入筆鋒筆觸設計。這個功能每天已有超過40%的使用率。其次,個人云產品的特性決定了本土合作伙伴的重要地位。國產個人云通過與微博、IM賬號體系以及產生內容、訪問內容的產品深度合作,可以極大豐富產品形態,降低使用門檻。再者,國產個人云在接入速度、可靠性有先天的優勢,事實證明用戶很在乎這一點,這已經在市場上體現出來。
預測3:個人云服務將逐漸成為App的標配。
正如目前很多手機用戶期望一個新的手機App需要支持新浪微博的登錄功能一樣,1-2年后,用戶也會期望App具有“保存到XX云”和“從XX云讀取”等功能。App開發者應盡快與各品牌的個人云服務開放API進行合作,搶占云端服務高地。
預測4:手機廠商介入個人云服務難免“雞肋”。
對于“個人云”這塊潛在金礦,手機廠商自然也不會放過這個機會。但PC廠商試圖在PC上開發軟件的失敗經歷已經說明,隔行如隔山,硬件軟件通吃往往是行不通的。開發和維護個人云服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市場上獨立的個人云則不斷增加吸引用戶的能力。除了蘋果公司這樣的特例,其它手機廠商其實很難達到這么高的軟件與互聯網研發力量水平。介入個人云服務,很可能將成為手機廠商的一塊“雞肋”。他們的最好選擇,應該是盡早與個人云廠商合作,挖掘更廣闊的共贏空間。
預測5:2013年將是個人云的爆發年。
2011年開始智能手機爆發普及,同年個人云應用開始成批出現,經歷從百萬到千萬級的用戶積累和市場教育。因此,明年將形成個人云應用的爆發增長局面。艾瑞在《2012年中國云存儲行業及用戶行為研究報告》中預測,2013年個人云存儲用戶規模將達2.23億,超過當年中國網民數的1/3,成為中國互聯的關鍵應用之一。網易的有道云筆記,在2011年6月底推出后僅一年多時間,已經積累了500萬用戶,大大超越了Evernote初期發展速度,可見中國市場對于個人云應用的接受程度已經較高,行業性的大規模爆發指日可待。
(本文作者周楓是網易公司高級副總裁,文章根據周楓在2012年互聯網大會演講內容編輯整理而成。更多詳細內容可見《商業價值》雜志2012年11月5日刊《互聯網明天“多云”一文。)